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2008-11-05

美國政策向左轉

11月4日,周二。恒生指數升39.97,收14384.34;成交452.5億元。11月期指升223點,收14400點。

滬深三百今天跌1.57%,收1627.76。神華跌4.8%、萬科跌7.1%、中煤能源跌4.2%,海通證券跌停板。滬深三百指數今年內已下跌70%,係亞洲區表現最差嘅股市。

本港10月份住宅銷售連續四個月下降,較去年同期下降63%;單位換手率下降58.1%,只有四千七百一十九個單位。中原地產助理研究總監估計11月份仲差D。

10月紐約商業樓成交下跌61%,係2004年以來最差嘅一個月,估計寫字樓價格明年進一步下跌。

絕對權力令人絕對腐敗

花旗推介中鐵建(1186),估計今年每股獲利36.5仙,目標價12.1元。和電國際(2332)估計今年每股獲利28仙,減少4%,P/E三十倍,目標價10.2元。

麥格理响《2007年房地產市場前景報告》認為,雖然明年亞洲房地產市場前景欠佳,但證券市場嘅估值已消化明年資產價格及租金水平將大幅下滑嘅因素(炒定先也)。雖然估計明年零售物業租金將下降10%至15%、辦公室物業價格回落20%至30%、住宅跌價15%至20%,但地產股如恒隆地產(101)、長實(001)、領匯(823)、華潤置地(1109)、中國海外(688)、鷹君(041)、希慎(014)、嘉里建設(683)、信置(083)等已值得投資。乾貨輪租金指數跌71.9%,擔心船東收益陷入虧損。波羅的海乾貨輪租金指數由10月初嘅3025點急滑到10月底嘅851點,跌幅之大,令嗰D冇長期租約保護嘅船東好快陷入財務危機,家吓已經好難為新船搵租約。

照美國最新選情睇,11月4日奧巴馬可望成為美國新總統;同時,民主黨將成為國會大多數,即美國政策將向「左」轉。咁會帶來乜嘢改變?人們明白「絕對權力令人絕對腐敗」,為阻止上述情況出現,美國人較喜歡總統同國會由唔同黨派控制,例如民主黨總統必須面對共和黨控制嘅國會,以達致check and balance。擔心今次總統及國會皆由民主黨控制,左傾嘅自由民主思想將令右傾嘅共和黨無力招架(如民主黨喺參議院取得六十票嘅話),只餘下高院成為唯一制衡力量。

情況有D似1932年羅斯福總統時代,高院無法阻止羅斯福喺1933年3月5日下令關閉全國銀行以阻止擠提(事後令二千四百三十間銀行從此無法再開門),以及喺4月4日宣布持有黃金為非法,美元唔再兌換黃金。總統及國會同响一黨控制下,高院係無力阻止總統違憲嘅。奧巴馬可能係美國首位黑人總統而其權力不受制衡!最近部分基督教經營嘅電台因唔准別人喺大氣電波評論同性戀,奧巴馬已喺互聯網上話呢D將不獲續牌。記者們形容奧巴馬係secretive(守口如瓶者)、authoritarian(信奉權力者或權威主義)及control freak(凡事皆想控制者)。佢嘅政治理想係重新分配財富,分配財富到底係社會主義式、共產主義式、法西斯式或福利國家自由主義式?奧巴馬只係話「改變」,但冇具體資料讓人們知道佢想點改法。

六十年代甘廼迪總統向貧窮宣戰,其後稅收52%用作補貼貧窮,令到美國經濟由1966年起停滯不前,典型好心做壞事。

奧巴馬話只會向富人抽稅。何謂富人?到底係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抑或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

根據過去慣性,新總統上任前六十日,股市通常上升(即今年11月及12月美股上升機會較大),呢段日子叫做蜜月期。但以羅斯福為例,1932年11月大選勝利當天道指68點,1933年2月佢正式上任時指數50.16,大跌28.7%。

馬英九發緊夢

仲記得台灣今年選舉結果嗎?我老曹曾跑去台灣睇選舉,回港後第一篇文章係我老曹唔睇好馬英九上台後嘅台灣股市,不幸全中!至今兩岸政策無的放矢者多,有所作為者少。馬英九希望政經分開(即中國大陸畀台灣經濟好處,同時唔干涉台灣政治),可以講係發夢。馬英九希望台北成為區域金融中心,係發緊另一個夢(至今資金進出台灣仍有賴地下錢莊)。如今希望大陸同胞去台灣已經批出,就係每天一百七十三名大陸遊客訪台(香港每年有四千萬大陸客);至於十二大基建,台灣政府財政赤字咁龐大,點樣上馬?

今天嘅問題已經唔係會否出現衰退,而係呢個衰退到底係1929年式抑或1990年日式?《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仲有一千八百間金融機構需要政府bailout。聯儲局策略制定者Jeffrey Lacker承認,美國已進入較高通脹嘅衰退期;至於衰退有幾深、有幾長仲未肯定,亦唔知道會否出現一個garden variety式衰退,只知呢個衰退同過去唔同。

自從1954年至今,美國衰退平均十七個月;呢次百年難得一遇嘅金融海嘯,會否一如1929年嗰次先衰四年(1929至33年),之後再出現四年停滯不前,然後再衰十七個月(1937至38年),前後共九年才完成?

至於日式衰退,1990年起至今共十八年,仲係時好時壞。過去香港亦曾出現過一次garden variety式衰退:1997至98年急跌,1998年第四季起回升至2000年第一季,唔少人以為衰退已過去,然後又回落三年至2003年第二季,即既唔係V形、U形,甚至唔係L形,而係W形衰退。

中國明年GDP增長或低至5%

根據香港工業總會估計,中國珠三角一帶响明年1月前將有一萬七千五百間企業申請破產。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响第二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上指出,當前中國工業企業利潤下降速度非常厲害,財政收入增幅更跌至10%左右。歐洲、美國同日本出口比重佔整個中國出口71%,呢D地區經濟出現衰退,對中國出口影響好大。至於中國房地產已佔固定資產總投資26.2%,依家下滑速度亦非常厲害。以上海為例,去年銷售2462億元,今年至10月止只售出1200億元。最近政府推出好多措施,長遠有幫助,但對短期內抑制整個市場下滑幫助唔大。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及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响第二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上認為,中國若轉為內需增長模式,明年GDP增長率可能降至7%甚至5%,因中國人消費需求受收入制約,响收入無法大升下,消費增長有限。過去三十年GDP增長率平均達10%以上恐怕再難維持,甚至7%增速亦難長期保持,未來可能只有5%。中國GDP增長三大火車頭──外需引擎已熄火,國內投資在減速,只剩下內需呢個引擎,點樣維持GDP快速增長?今年中國對美國出口扣除通脹增長率已接近零(2007年20%),明年扣除通脹率更係負增長。歐洲情況好D,但明年隨着歐羅滙價回落,亦唔見得樂觀。外貿呢個引擎已熄火,固定投資所佔比重去年已超過GDP 40%,今年增長率已由年初20%下跌到8月份嘅15%,依家仍然下滑緊。唯一增長嘅只有居民消費,去年佔GDP 35%,單靠消費增長,明年中國GDP增長率有幾多?更何況面對出口增長率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放緩下,明年消費增長率可上升幾多?一旦中國GDP增長率低於7%,新增勞動人口點樣吸收?

內地樓價料呈L形

財政部公布,11月1日起對個人首次購買九十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契稅率改為1%,並暫免徵收印花稅及土地增值稅。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股市已將中國人嘅買房欲打得落花流水,喺股市下跌80%後,你仲有蚊年買房咩?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副主任、中國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即使政策生效仍需要一大段時間累積,短期樓市調整格局難以扭轉,估計未來樓價呈現L形走勢,有排未好得番。

花旗最近探訪深圳、廣州、成都及重慶,認為深圳樓價距離見底仍遠,9月減價15%至20%後銷量未見改善;廣州情況亦差唔多。成都已略為回升,由地震打擊中恢復過來;重慶今年首九個月GDP升幅15.3%,估計未來仍可保持高增長。花旗比較上睇好成都及重慶、睇淡深圳及廣州。

謝國忠認為,中國經濟明年可能出現硬着陸(1998年中國GDP增長率只有7.8%,1999年7.1%)。如2009年GDP增長率少於7%,將係1998年經濟模式歷史重演。

1980年1月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誌一篇署名蘇星嘅文章〈怎樣使住宅問題解決得快些?〉,提出中國住宅開始走商品化道路,最先係香港妙麗集團與特區房地產公司合作,深圳出地、對方出錢,共同開發羅湖小區。一年後中國第一個準商品房──東湖麗苑建成銷售,可以話係中國住房商品化嘅起點。1985年1月全國住房租金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其後升格為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1988年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宣布「房改」正式納入中央和地方改革計劃,分期、分批推行。同年4月鄧小平登上北京城前三門一座高樓,發表咗以下觀點: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住宅出售後,要按房價調整房租,使人們考慮到買房合算。同年中國第一幅土地以拍賣方式出售,就係日後建成嘅深圳東曉花園,單位每平方米1600元人民幣。其後「房改」加入唔少條文,但大方向不離鄧小平當年所發表嘅意見。

「房改」到底係潘多拉嘅魔盒,抑或為經濟帶來繁榮、居住條件改善嘅功臣?不但喺中國引起爭論,喺全球亦有好多見解。例如1997年第三季到2003年第二季响香港引發嘅負資產效應;1990年至今東京樓價下跌70%;2006年美國樓價回落,引發2007年8月次按危機,演變成今年嘅金融海嘯。歐洲唔少國家為防止住房炒賣,喺房屋易手方面管制十分嚴格,例如葡萄牙及德國;有D又好寬鬆,例如英國(接近毫無限制);有D又介乎兩者之間,例如法國。每個國家响呢方面都有唔同法例,例如美國有資本升值稅(高達35%,加拿大更高達45%、澳洲28%),有D國家又限制外國人擁有物業(有D只可購買大廈式住宅,有D住滿一段日子才可購買)。有D國家物業响業主死後,子女自動成為新業主,有D國家卻收歸國有。點解咁複雜?皆因樓價升降所產生嘅財富效應威力好大。樓價除視乎供求因素、當地人均收入外,當地政府政策影響亦十分重要。例如1985年4月1日生效嘅「每年賣地五十公頃」政策,便不斷推高本港樓價;1997年7月1日特區政府嘅「八萬五房屋政策」,又令樓價急瀉,直到2003年9月推出「孫九招」才叫做穩定下來。其他如銀行嘅樓按態度,1973年前本港銀行係唔做樓花按揭嘅,只按樓價(已入伙)50%,其後才逐步降至30%首期(或以下);最初只有七年分期付款,然後十五年,1985年起才改為三十年。點解咁多法例針對房地產?皆因樓價太高,大部分人吃不消;樓價唔升,又無法產生財富效應,令經濟增長率較慢(例如馬來西亞)。

按世界標準,每月供樓支出佔中產家庭收入25%至50%便算合理。以2007年香港人數收入25390美元計,一個普通家庭兩口子年收入52780美元(396000港元),每月供樓開支應係8251至16503元之間便算合理。高利率會削弱普通家庭嘅供樓能力,此乃樓價要回落嘅理由;喺低利率期又會提升普通家庭嘅供樓能力,刺激樓價上升,其他如經濟景氣等。一般人亦可按上述標準,即供樓開支只佔每月收入25%不妨買樓,一旦佔每月收入50%(或以上)便不應買樓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