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效應
10月29日,周一。恒生指數升1181.68,收31586.9;成交1776.28多億元。10月期指高水,升1382點,收31772點。
今天長實(001)升8.9%,報158.5元;和黃(013)升8.43%,報98.4元;新地(016)升4.1%,報159.9元,郭氏家族以每股150.2至153.5元出售七千二百五十萬股新地,套現111.3億元;太古A(019)升13.5%,收115元;控(005)升2.9%,收 149.9元;恒生(011)升2.1%,收156.9元;中移動(941)升3%,收158.9元;建行(939)升6.4%,報8.27元;交通銀行(3328)升11%,報14.24元;中聯通(762)升8%,報18.38元。中國股市亦升2.1%,青島海爾升5%、兗煤升8.4%。升市莫估頂,讓利潤往前跑。
資產價格面對重新定價
展望未來,美國經濟增長率在放緩中,美元價則回落,金價、礦務股同能源股俱上升。貝南奇並唔係通脹戰士,面對美國經濟增長率放緩,自然採取寬鬆貨幣政策;貨幣供應增加,則令滯脹環境形成。次按問題仍然存在,令金融機構貸款方面傾向保守,銀行唔再積極爭取貸款,改為努力經營財富管理,透過資產升值去賺取利潤,形成新一輪全球資產升值潮。同2001至03年次減息潮唔同,當年利率降至1厘形成負利率(低於CPI增長率),引發全球信貸膨脹。呢次減息(假設周三減四分一厘)後仍係正利率(利率高於CPI增長率);加上資產價格依家已高價,只係另一次資產價格repricing(重新定價)相信並唔長久!工業產品面對生產過剩,廠商無法將生產成本上升完全轉嫁畀消費者,成為原材料價格、工資成本及人民幣齊齊上升下受害者。美國CDO無法履行合約者上升,形成次按危機;反之,三A級債券卻唔受影響。市值接近2.5萬億美元CDO市場,對全球47.5萬億美元GDP影響係點?木宰羊。保守做法係避開同次按危機有關投資便可。如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原材料股亦受影響。如美國經濟只陷入低增長期,來自新興市場需求可令原材料價格保持高企而唔受美國經濟放緩影響,家情況就係咁。
H股上升速度減慢
本港地產過去升幅以豪宅為主。恒生指數由8月17日19000多點升到近期31000多點,升幅60%以上,部分投資者9月開始棄股從樓,令D八百呎到一千二百呎中價樓突然湧現大量買樓客,過去六個星期中價樓價急速上升。呢六個星期中價樓上升速度大於豪宅,一如近月二線股股價升幅大於大藍籌情況一樣。上周四開始H股股價上升速度減慢,本港藍籌股上升速度加快,意味資金已H股身上獲利回吐,轉投本港藍籌股及二線股,此乃典型Spilt-over (溢出效應)。內地資金最先流向H股,H股股價大升,令持有H股本地投資者或外資沽出H股,將資金投入本地藍籌股,部分炒家更炒起二線股去吸收溢出資金,形成本港股份升幅大於H股同紅籌股。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暗示,內地股指期貨推出時間表將係短期事,唔少人估係12月份。股指期貨交易後,可擴大股市上漲及下跌幅度,但不能決定股票市場方向。一旦內地股指期貨推出後,對嚴重高估A股市場影響係點?大家不妨靜觀其變。
過去十七年(1990至2006年),11月買貨、1月沽貨者贏面高達82%,少數輸錢年份只有1992、94及97年。2007年10月恒指創新高客觀條件下,未來11月至1月股市表現係點?今年1月時全球基金主張增持中國股票、港股、南韓及台灣股票;今年10月大部分基金主張減持或等候最後升市完成後減持。港股轉捩點係8月20日中央政府公布允許內地居民投資港股,雖然此計劃尚未啟動,國企指數至今升幅已超過70%、紅籌股指數升幅達 80%,恒生指數升幅亦超過60%。以往較為成熟港股迅速蛻變及A股化。過去H股O同國際同類股票O水平接軌,而視A股O為唔合理;自從中央政府公布港股直通車計劃後,一直被視為唔合理A股O卻成為評估本港H股及紅籌股標準。依家A股O四十八倍,H股九個星期內狂升後,仍然唔及A股貴。
A股同H股最大唔同之處係,H股佔上市公司發行總股數25%或以上,而A股如工行、建行、國壽、中石化等市場流通量只佔總股數5%,情況同1980年代日本相似(因上市公司互控減少市場流通量)。國企股政府持股量一般70%左右,其中25%本港以H股方式上市,另5%以A股方式內地上市。由於流通量不足,一旦大量資金流入A股市場,供求關係會令A股股價狂升(而非公司純利);加上資源價格暴升及金融市場上升提供暴利,就成為今天A股咁高O而股價仍可續升背後理由。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本月28日通過《城鄉規劃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現行城市規劃法同時廢止。城市規劃法於1989年12月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1990年1月1日起實施,令中國城市人口由改革開放之初一億七千萬人到2006年五億七千七百萬人,城市化由改革開放初期佔總人口不足 18%增長到2006年44%;相對地,城市、鄉村1990年至今變化唔大(雖然部分鄉鎮變成城市),形成城鄉經濟以唔同速度發展。明年1月1日起城市規劃法被《城鄉規劃法》取代,即今後無論城市或鄉鎮都同一法律下受規管、監督、檢查及法律責任,再唔分鄉村或城市,相信有助鄉村市鎮等地方發展。
中共逐漸承認國大於黨
中共十七大之後,不但小胡集黨、政、軍權力於一身,同時新常委班子打破過去由工程師為主格局,新加入習近平係法學博士,李克強係經濟學博士。二十五個政治局委員中,文科出身有十二個,組織結構上可見到未來新領導班子方向係重法律、重經濟、重政治,同過去以工程師為核心班子重建設完全唔同。十七大之前,重要理論來自中共黨校,形成中央警察局、公安、國安等部門權力過大;依家上述部門都換班子,並由習近平掌控書記處,進一步加強上述部門執法精神;財經班子則由李克強主管,令內地金融事業由上海朱時代技術官僚,轉向科班出身專業人士。十七大之後,財經班底將有調動,漸漸淡化中央黨校對政府影響力,即中國漸漸走上由全國代表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而非中央黨校),中央委員會透過國務院執行全國代表大會一切決定,成為最高執行機構。中國共產黨正式承認「國」大於「黨」,最高權力機構係全國代表大會而唔係中國共產黨;最高執行機構係國務院而非中國共產黨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家高放認為,中國共產黨權力結構上唔合理,係造成過去種種錯失理由。佢中共十三大時已提出有關意見,但不被接受,終於十七大上睇到中國共產黨出現一連串改革,包括代表採用年會制及常任制,重大問題同人事安排上要實行毫@@翵謘A把民主制度引入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落實近三十年,終於政治制度上亦開始落實改革開放思想,而唔係單單在經濟制度方面。過去中國政府改革開放上先經濟後政治,係聰明抉擇;中國共產黨將實行民主制度,同西方國家普遍採用精英主義及多元政黨改制唔同。值得思考問題係:西方國家所推行精英主義及多元政黨政制,係咪符合中國國情?事實上,西方式精英主義及多元政黨政治,唔少國家一樣碰到一鼻子灰。
佛教雖然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變成有中國特色佛教,進一步將佛教發揚光大。又例如美國,建制雖然源自英國,但又唔同於英國,有美國特色民主制度。中國正嘗試走自己路,我地一樣唔應該以西方民主制度去睇中國政制發展。
一個日本人,今年56歲年薪12.5萬美元,係高薪人士,正面對退休煩惱(因公司要求佢退休);而佢無法退休理由係十七年前動用相等於100萬美元貸款買入自住物業(當年可分一百年供款),呢個住宅依家市值僅40萬美元;佢今天仲係負資產。由於佢有份工做,可以繼續享受中產階級生活,一旦退休便一無所有。
另一個上海女孩,單身,與父母同住,年薪2萬美元(上海算高薪人士),呢幾年買上海A股賺10萬美元,正雄心勃勃計劃買間市值30萬美元住宅,明年同佢男朋友結婚。
雖然日本人年收入五倍於上海妹,但佢好唔開心,並感到前路茫茫;反而個上海妹卻朝氣勃勃,對前景充滿希望。
1989年全世界都為日本鼓掌,並認為中國六四事件後冇希望,十八年後回望,結果卻相反,上述故事對大家唔知有冇啟發性?今天要介紹美國青年,佢剛剛大學畢業,年薪1.4萬美元,最近獲貸款72萬美元去買樓……。美國分析員今年一再指中國股市出現泡沫經濟。各位諗,上海女孩雖然年薪2萬美元,但一年開支只需5000美元,佢買樓(30萬美元)首期只係畀10萬美元,以佢地(連丈夫)未來收入計,完全可負擔20萬美元貸款;反之,美國青年年薪1.4 萬美元但冇儲蓄,今天卻可以借到72萬美元去買樓。究竟邊個國家經濟存在泡沫?! 新加坡人均收入超港有因
1975至95年前,香港人均收入增長率同新加坡接近,其後漸漸拉闊。據《經濟學人》資料,2006年新加坡人均收入24840美元、香港22960 美元。新加坡人均收入較港人高出8.2%,點解十年前人均收入低於香港新加坡可以反超前?呢點同兩地人口政策唔同有關。新加坡一如倫敦,只歡迎全球高收入、高學歷人士移民新加坡,人口中約三分一係來自各國移居,俱屬高學歷、高收入一族,自然令新加坡人均收入上升,佢地消費亦令一般新加坡人薪金可保持年率9%速度上升,香港「二八現象」並冇新加坡出現。反觀香港1997年後,外國人港數目就算未見減少,起碼亦冇上升(外籍華人唔計),每年來自中國三萬六千多人口,大部分係低收入、低學歷者,結果扯低本港人均收入(低收入人口大增,令低收入職位薪金無法提升)。新加坡計劃未來五十年人口由四百七十萬增加到六百五十萬,並向印度及中國招手,但移民必須係高學歷及高收入群;香港則繼續每天吸納一百五十個內地人配額(大部分係本港低收入者,到內地結婚後申請來港人士),形成香港低收入、低學歷者佔壓倒性優勢,香港經濟自然漸漸走向「二元社會」(即20%高收入階級及80%中低收入階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