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2007-10-24

中字派股份擔大旗  

10月23日,周二。恒生指數經過周一大跌後,周二回升1003.23,收29376.86;但成交額卻減至1357億元,而且上升股份更加集中,理論上係後抽(pullback),同時反映今時今日股市極之波動。由於大市波動,移動平均數已失去作用,升市愈來愈集中中字派股份身上,例如中石油(857)因發行A股申請已獲批准;中移動(941)申請發行A股。10月期指升1300點,收29481點;11月期指升1280點,收29525點。  交通銀行(3328)升19%,收13.16元,傳今年純利將達200億元,升63%;工商銀行(1398)升6%,見6.9元;招商銀行(3968)升3.7%,見38.95元,公司公布第三季純利升超過一倍,至39億元人民幣;中移動(941)升5.3%,見149.7元,因第三季純利升38%;中海油(883)升5.4%,見14.54元;美聯物業(1200)升11%,見8元,因為BNP百利達推介。  

滬深A股亦止跌回升1.23%,至5540點。招商銀行升3%、深圳發展銀行升3.2%、工商銀行升5.5%、建設銀行升3.7%、貴州茅台升5.1%;中信證券停牌,宣布與貝爾斯登相互投資10億美元。

不會造成負利率環境  

香港金管局為阻止港元升穿7.5兌1美元而拋售7.75億港元,係2005年5月以來首次,由於IPO需求大,金管局拋售唔會令港元利率急跌而造成負利率環境。  

中信證券以10億美元購入貝爾斯登四十年期可換股債券,相等於該公司6%,另可以市場上吸納最多至持股量9.9%。貝爾斯登以10億美元購入中信證券六年可換股債券,相等於該公司2%股權,亦可以市場吸納令股權增持至9.9%。今年貝爾斯登受次按危機影響,至今股價處於低水平;反而中信證券受A股市場刺激,股價處於高水平。對中信證券而言,引入國際知名大證券行做股東,有助中信證券國際化;對貝爾斯登而言,有中信證券協助,未來可多做中國人生意。高盛證券、UBS中國努力找尋合作夥伴而不果;中信證券充分利用依家高股價去從事收購很聰明。  

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後,2001年起美國瘋狂減息,令佔美國GDP 72%消費行業並冇出現明顯收縮;只有2001年第三季受「九一一」事件影響而出現一季GDP負增長(嚴格點講並冇衰退)。2006年8月開始,美國樓價回落,引發2007年8月次按危機出現,最終會否影響美國人消費意欲?(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後,只影響資本性開支,但只佔美國GDP 14.5%,對整個GDP增長率影響力有限,唔似消費行業影響咁大)。過去十年美國消費者增加消費,令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亞太區經濟迅速復甦,亦支持中國由2003年至今連續五年GDP雙位數增長。2006年美國消費者一年開支達9.6萬億美元,佔全球GDP 19%。消費力來自兩方面:一、收入;二、財富增值。美國人收入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增幅唔大;換言之,1996至2006年美國人消費開支上升主要來自財富增值。問題係2006年8月起美國樓價止升回跌,受次按危機拖累,道指係咪2007年10月11日14198點見頂(納指早2000年3月見頂)?失去財富升值刺激下美國消費者,未來係咪會進一步增加消費呢?  

今年中國出口產品21%輸往美國。近年亞太區互相貿易量上升,輸往歐洲亦上升,似乎中國正在擺脫美國經濟影響;不過,亞太區國家甚至歐洲國家一樣受美國經濟影響,尤其係日本、台灣及南韓。如美國經濟放緩,日本、台灣及南韓經濟亦無法避免唔受影響。換言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冇影響美國經濟,反而美國經濟放緩一定影響亞洲,甚至中國亦無法唔受美國經濟影響。根據摩根士丹尼及IMF數字,1980年亞太區經濟增長率65%由出口相關行業帶動,內部消費只佔18%;2006年GDP增長率45%由出口帶動,內部消費已佔40%。出口相關行業對當地GDP增長率影響力係下降,但影響力仍在。2006年美國共入口2.2萬億美元產品及服務,今天出口產品到美國企業,早已面對美元貶值壓力,如消費者開支亦減慢增長,影響會係點?木宰羊。  

泡沫最終有爆破一天。2000年係科網股,今天金融工具(衍生產品)市值達440萬億美元,唔似科網股1999年年底只佔美國證券市場總值6%,但爆破威力亦可以兩年半內令標普五百指數下跌49%;次按證券佔美國證券化債券14%,影響力有幾大?近期波幅對衍生產品市場影響又係點?

泡沫往往無意間產生  

民主政制下,政府政策往往傾向刺激資產升值,因此經濟好容易出現泡沫,並非有意製造泡沫而係無意間產生。1990年日本泡沫爆破及人口老化,日本經濟係咁先;美國今年起亦面對人口老化,仲有歐洲……。八十年代環球化disinflation(日常用品價格升幅有限甚至回落,例如電器、電子消費品,但房屋價格一再上升),IT普及產生天涯若毗鄰效果,引發全球性競爭。生產力提升、利率下降,令債券、股票價格上升,過去為全球帶來二十多年繁榮期。資產價格上升,但收入又點樣?(以今年新買入一個500多萬元住宅單位計,一千方呎每月只可收租2.5萬元;呢類住宅單位1980年只需108萬元,但每月可收租2萬元。即過去二十七年資產價格上升三點六倍,租金只上升25%)。1980年100萬元存款可收息15萬元一年(15厘息),即月入萬餘。以當年購買力計,生活已好好。今年100萬元存款只可收3.5萬元一年,即月入不足3000元,慘過領綜援。過去二十多年資產值的確上升唔少,但收入升幅卻有限。過去二十多年資產值上升由資金泛濫所造成,次按危機出現,係咪代表資金泛濫時代進入退潮?  

投資者再不能依靠收入去生活,因此人人傾向賺價,即利用價格上升去產生利潤,呢種情況令經濟好容易出現泡沫;加上中央銀行行長由政府任命,世上冇完全獨立中央銀行,面對危機往往犧牲貨幣購買力,形成disinflation問題長期化(反而通脹足以影響民生,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央行才努力對付)。經歷過七十年代高通脹香港人,至今仍擔心未來通脹率上升(嚴格講係消費物價上升)。今時今日石油、食物、黃金價、商品價格都上升,美元價回落但香港通脹率(CPI)只有1.6%。呢個通脹率點都唔能夠話係高通脹!通常高通脹只會新興市場發生,例如印度、俄羅斯、中東及中國;成熟市場如美國、英國、歐洲、日本甚至今天香港出現機會已不大,反而disinflation經常成熟經濟地區出現,因此美國等國家係唔怕增加貨幣供應,甚至令美元貶值去製造 disinflation(例如2003年至今香港),但貨幣同美元掛中國,甚至人民幣2005年年中至今升值8%,亦無法避免高通脹出現,這點格老最了解,所以1987年上任到退休前,每次遇到危機便減息,令美元利率最低見一厘;日本甚至出現零利率,亦不見得引發美國境內或日本境內CPI大幅上升。  

今年油價再升45%至55%、食物價格亦上升5%至50%、盎斯金價一度見776美元,美國CPI升幅有幾多?日本CPI升幅又有幾多?甚至香港 CPI升幅又係幾多?新增貨幣大量流入樓市及股市而非消費市場;反之,中國同印度甚至貨幣升值,但CPI仍較OECD國家高好多。8月17日聯儲局減貼現率,就係擔心美國disinflation唔再持續下去。如參考九十年代至今日本經濟表現甚至減息亦無法阻止樓價、股市回落,因利差交易令新增日圓流出海外。從呢點睇,香港經濟未來再次出現負利率時代可以話機會極低。

中國股市成最大新興市場  

中國股市總市值已突破28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新興市場,世界股市總值排名第四位,證券化率已超過130%(即股市總值係GDP 130%,五年前只有20%)。海外資金可透過QFII形式進入A股市場,內地資金可透過QDII投資海外。內地A股歷史性O接近七十倍,市值係資產淨值六倍以上,可以講係全球最貴。好多人以為股價係反映公司價值(所謂Value investor);如按照上述理論,內地A股指數應該係1000點而非接近6000點。經驗話畀我老曹知,股價係反映投資者對該公司未來期望,去年年底至今我老曹一再指出泡沫論者睇錯市,而用鐘擺理論去分析A股(由一極端擺向另一極端),唔好估頂同估底。內地人面對負利率(存款利率低於CPI增長率),資金自然到處搵出路,人民幣面對升值壓力及外資流入,好容易引發財富效應,自然令A股走向極端(極端昂貴),泡沫爆破後又向另一極端出發。

滬深A股開始有麻煩  

過去兩年接近一億人將自己大量儲蓄投入股市,令A股指數三年內上漲近五倍。企業利用發行股票集資擴張業務,投資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情況有如八十年代日本、台灣及南韓;最後因經濟過熱而令股市泡沫破裂,至今為止卻只有日本一沉不起,台灣及南韓GDP早已超越九十年代初期,相信未來中國亦一樣。利用三線法,滬深A股第三條上升軌已失守,短期內如無法重返10月17日的5891.72水平,麻煩便開始;利用技術分析,內地A股已進入極之危險水平【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