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2008-10-21

中小企三大風險

10月20日,周一。恒生指數升768.8,收15323.01,成交537億元。10月期指升800點,收15270點,低水。

自雷曼兄弟申請第十一章破產保護令及美林喺9月15日被美國銀行收購後;加上AIG、富通、HBO、Hypo Real Estate、摩根士丹利、華盛頓互惠及高盛等需要注資,令美元利率喺倫敦市場同業拆息上升85%,引發長達一個多月嘅大屠殺。雖然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挽救計劃喺9月29日出台,但未能阻止股市進一步下跌。10月4日各國同意合作,10月8日全球股市仍回落,直到英國及其他歐洲政府同意向本土銀行注資,10月13日美元喺倫敦同業拆放利率開始回落,情況先漸漸穩定落嚟。

澳門賭業步入寒冬

恒生指數由10月10日14398.54回升,最高係10月14日17141.05。後市展望方面,恒指最終升穿上阻力17141點定係跌穿下支持位14398點進一步回落?今天中國海外(688)升12.25%,收9.07元;恒隆地產(101)升7%,收16.8元,但聯想(992)跌3.3%,收2.56元;新時代(166)跌15%,收0.365元。

澳門賭場股新濠國際(200)跌10.43%,收1.03元。澳門賭業第三季收入下降至260億元(第二季289億元),因9月1日起中國人來港旅遊不能順道去澳門玩,令澳門賭業大受影響。上周日我老曹到澳門掃墓見到通街的士任你坐嘅現象(上一次係2003年),睇嚟澳門賭業已進入寒冬。

創科實業(669)上午一度跌22%(上周五已跌14.52%),下午回升多少。公司宣布有足夠現金清還欠款,過去十二個月該股已回落64%。

香港工業總會發言人估計,本港响內地七萬間企業中有25%面臨破產,將影響珠三角一帶一千萬工人生計。

中信泰富(267)因收購西澳洲鐵礦而簽訂槓桿式外滙買賣合約喺2010年10月到期,共90.5億澳元,每月最高可收1.033億澳元至明年9月,行使價平均87美仙。如照乾坤燭圖啟示【下圖】,今年7月已出現出貨訊號,並跌穿一目均衡區,對澳元前景有利淡訊號,相信中信泰富兩位高層購入澳元槓桿合約前,冇參考乾坤燭圖,令中信泰富需每月高價收取澳元(好似Accumulator)。另有104億元人民幣合約,睇嚟情況幾令人擔心。眼前蝕咗8.08億港元。此外,仍生效嘅相關合約,按公平價定值,虧損估算為147億港元,母公司中國中信集團已同意為其安排15億美元備用信貸,以加強其流動性。

滬深三百指數升3.46%,收1896.73。

9月份北京商品住房成交量已較8月翻一番,即使係咁,整月成交量仍較去年9月減少20%;國慶黃金周及其後第一周(即9月29日至10月12日)成交共四千九百一十二套,較去年同期(10月1日至14日)六千二百五十九套下跌21.5%。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認為,交易量惡化恐怕還會繼續。

上海1至9月新建成商品住宅成交量回落40%,同期二手房回落25%。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宣布,今年4月廣州房價每方米10997元,8月份係9078元。9月因土地交易市場多幅土地以低價成交或流拍,令10月土地供應減少咗。

未來內地樓市點走?V形、U形定係L形?近期內地十幾個城市地方政府紛紛出台相關政策,支持及扶植地產市場。國外一間著名投行機構話,內地現存量以家吓市場嘅吸納速度測算,需要二十二個月。內地一家投行估計,房價仍可再回落25%。

本港樓價唔睇好

浙江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賈生華教授認為,2010年前後,中國房地產將進入新一輪擴張期。房地產唔同一般消費品,係一個半金融市場,周期性好突出,家吓係收縮過程,估計到2010年先可能整體向上。

花旗認為,本港房地產正由Bad轉為Worse,9月份只有八千個住宅單位完成後未出售;在建而未出售住宅單位高達四萬五千多個;另有五萬三千餘個喺未來三年可建成,平均每年新單位落成量雖然只有一萬七千六百六十六個,但根據美聯(1200)截至今年10月16日止,第一市場共出售七千七百三十五個,估計全年只有九千七百三十五個。即係雖然供應量少,但需求更少,理由係大部分置業者無力負擔家吓嘅樓價。中原物業指數截至10月12日止,已重返66.27,即去年12月水平,代表今年上半年因減息所產生嘅升幅已完全唔見咗;再加上明年客觀經濟環境較差,未來十二個月本港住宅樓價仍唔可以睇好。

中小型上市公司不但面對今年下半年純利睇跌,以及明年上半年純利進一步下跌嘅威脅,更要面對信貸危機;佢地係銀行收緊信貸下嘅犧牲者;呢D公司將面對純利風險、資金流失風險及優先股到期持有者要錢唔要股風險。

恒指14300點係咪見底?我老曹木宰羊,家吓只當中途站嚟睇,上周Thomson路透再次修訂第三季標普五百指數純利增長率為負9.1%(之前估計負7.4%)。由一季前估計第三季純利上升12.6%,到家吓估計負9.1%,可見情況有幾壞,至於第四季估計純利回升40.3%(7月1日估計回升59.3%,10月1日修正為回升46.7%)。另附上標普五百指數在大蕭條期間的走勢供讀者參考,美股跌勢可能亦只係中途站而已【下圖】!近日道指郁D就上落700至1000點,連資深投資者亦感到震驚,VIX指數升至前所未有嘅高水平,係咪代表股市短期內見底(過去就係)?歷史證明當散戶開始放棄之時,就係入市時機,相信係股聖畢非德上周入市嘅理由。

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報道,全球一百間大型金融機構,因次按危機由去年7月至今年10月17日止冇咗6600億美元。為應付呢個損失,呢一百間金融機構正努力籌集6196億美元資金,例如花旗已蝕咗681億美元;美聯銀行財政年度蝕咗967億美元;富國銀行10月初表示,因收購美聯銀行及不良貸款組合將面臨740億美元損失。估計北美共蝕咗4076億美元,甚至亞洲亦蝕咗247億美元係最少損失嘅地區之一(上述數字係真正虧損,而唔係指市價)。

截至10月17日止,美聯銀行蝕咗967億美元,已集資110億美元;花旗蝕咗681億美元,已集資740億美元;美林已蝕咗581億美元,已集資299億美元;華盛頓互惠銀行蝕咗456億美元,已集資121億美元;瑞銀蝕咗442億美元,已集資323億美元;美國銀行蝕咗274億美元,已集資557億美元;滙豐蝕咗274億美元,已集資51億美元;摩通蝕咗205億美元,已集資447億美元;富國蝕咗177億美元,已集資308億美元;摩根士丹尼蝕咗157億美元,已集資246億美元;雷曼兄弟蝕咗138億美元,已集資39億美元;瑞信蝕咗100億美元,已集資30億美元;德意志銀行蝕咗97億美元,已集資59億美元;富通蝕咗88億美元,已集資216億美元;巴克萊蝕咗74億美元,已集資288億美元;法國農業信貸蝕咗82億美元,已集資79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蝕咗136億美元,已集資568億美元;歐洲其他銀行蝕咗2280億美元,已集資2546億美元;亞洲其他銀行蝕咗247億美元,已集資223億美元。

全球共蝕咗6600億美元,已集資6196億美元。

次按因太快糾正信貸膨脹

對沖基金對日本浮息債券(約4.4萬億日圓)出現恐慌性拋售,估計佢地持有約1萬億至1.5萬億日圓,因為擔心日本會計制度將步美國後塵(即Mark To Market),將虧損入賬。美國聯儲局已向日本銀行提供無限量支持,去買番呢D浮動利率債券。如以去年通過美國會計制度用喺日本,日本唔少銀行股東資金已唔夠,必須大量拋售資產或失去貸款能力。上周日經(四個交易天)回落5.1%,收8693.82;即今年內已下跌43%。日經平均指數未來P/E只有十點六倍,約三分二上市企業股價低於賬面值。

為咗加強投資者及存戶信心,唔少國家不但注資銀行,更為銀行存款提供擔保,睇嚟權威資本主義將抬頭,即官僚結合資本,透過干預及控制去重建投資者及存戶信心,去穩定經濟。有人話1933年羅斯福主義喺度抬頭,全球經濟再次由三高一低,走向三低一高(低利率、低通脹率、低GDP增長率及高失業率)嘅時代,作為換取金融系統穩定嘅代價。

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前行長普爾今年3月退休前曾話,家吓情況好似捉棋。當你行咗一步,你必須估計對手未來一、兩步點行,除上述外,便無法估計最終結果。情況的確係咁,當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後,引發存款人由佢地嘅銀行戶口提款投資Money Market基金,以便獲更安全保障;結果引發各國銀行提款潮。為阻止存戶提款,愛爾蘭政府首先向該國銀行存款提供全保,跟住引發各國政府紛紛向自己國家或地區銀行提供全保及注資本土銀行,結果令銀行大大減少咗道德風險,更願意承擔風險。

以本港為例,特區政府不但擔保銀行存款安全,同時更擔保財務公司嘅存款安全,作為存款人,點解仲收取銀行嗰一厘半息,而唔存喺財務公司收四厘息(財務公司出事,存款由政府保障)。財務公司為支付四厘息畀存戶,自然從事高風險投資,可能帶嚟巨大虧損。擔心特區政府宣布得太急,未經周詳考慮,而把財務公司存款亦納入保障範圍所引發嘅後遺症,又一好事變壞事嘅例子。

好多專家對呢次次按危機出現,不但冇掌握,而且犯咗分析上嘅錯誤,而將責任推畀小政府、大市場下嘅deregulation。真正理由係國際銀行巴塞爾委員會要求銀行增加資本充足比率,去限制信貸無止境地膨脹(呢條條例出發點係啱嘅);加上國際會計師公會去年要求各金融機構將金融產品按市價入賬(Mark To Market)。兩招齊發,令過去非理性信貸膨脹獲糾正,但因速度太快(情況好似急凍,由一百度迅速跌至零下四度),呢D先係問題所在。情況好似1985年4月起至1997年6月,由香港每年只可賣地五十公頃,忽然變成每年供應八萬五房屋政策一樣。八萬五房屋政策本身冇問題,但推出時間及速度都有問題。

2006年各國金融機構早已陷入過度借貸情況下,一旦要增加資本充足比率,已急急收緊信貸(呢個係2006年美國樓價開始回落嘅理由)。然後再要符合國際會計準則,金融資產Mark to Market。就好似由沸點降至冰點;產生「The cure is worse than the disease」情況(即醫治所產生嘅副作用較疾病本身更嚴重),將金融市場搞到一團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