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21-3-2008

通脹通縮如陰陽共生

3月20日,周四。恒生指數跌758.72,收21108.22;成交833.31億元。3月期指低水,跌822點,收20819點,即後市繼續睇淡。

  本港2月份CPI 升6.3%(1月份升3.2%),理由係港元追隨美元貶值,其次係中價樓樓價同租金由去年9月至今齊齊上升25%及20%。

  滬深三百指數則出現V形反彈,升1.8%,傳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

負利率屬成本推動

  金價則挫5.9%,收945.3美元,係2006年6月13日以來最大跌幅;白銀跌7.6%,收18.445美元;白金跌4.1%,收1887美元。金融市場係咪進入通縮期?!一旦確認衰退,便會由通脹轉為通縮,呢方面各位要小心!

  恒生指數去年10月30日見頂,通常要等六個月到九個月後,住宅樓價才見頂;今年3月已有個別投資者減價出售手上物業,似乎急咗D。沙田第一城唔少住宅單位已減價 10萬到20萬元(一位買家响今年1月以158萬元買入,願以150萬元出售,賬面虧損8萬元,連印花稅及佣金蝕13萬元)。去年9月至今湧入物業市場嘅資金,以投資客為主而非用家,理由係銀行減息。本港住宅樓價係咪响今年4月到6月見頂(恒指見頂後六個月到九個月)?大家不妨留意吓。

  同樣負利率,由於產生方式唔同,結果亦互異。至於減息係咪睇好樓價嘅理由?請參考2001年1月2日至03年6月嗰次減息潮。

  全球地產股指數過去兩季都係回落,其中又以香港跌幅最大,約28.4%;日本第二,跌26.8%;澳洲第三,跌24.3%;新加坡亦跌16.4%。內地內房股跌幅亦唔細(但冇內房股指數)。地產股通常較地產敏感,易升易跌。

  今年第一季外資繼續從亞洲區撤走(台灣係少數例外)。無論中國、香港、印度、南韓、馬來西亞股市都受外資拋售,理由係投資者擔心美國次按危機下一波將侵襲亞洲地區(歐洲已受打擊)。各位請扣好安全帶。

  唔好被熊市中嘅反彈所迷惑。美國減息0.75厘、房利美及房貸美有能力再借多2000億美元等等措施,只能減慢樓價下跌速度,以完成有秩序地下跌。兩間公司去年12月底已持有(或擔保)1.5萬億美元樓按,依家增加2000億美元而毋須增加股本,即可額外提供多13%樓按,足夠咩?美國住宅樓按市場大約 11.5萬億美元,依家增加2000億美元,即增加1.73%借貸能力咁多多,真係四兩撥千斤,怪唔得美股只升一天咁大把(港府過去唔協助負資產人士,令本港樓價下跌65%後反彈100%,下跌時間六年半;日本政府全力幫供樓人士,但東京樓價下跌75%,需時十三年,至今只反彈25%)!Feeling good及saying good,係人之常情,但冇乜用。

  由VIX指數睇,股市由短期超賣引發反彈(俗稱熊腳),但並非見底,情況一如今年1月22日。唔好將反彈同見底混為一談。

30%資金入市止痕止癢

  油價亦出現大幅回落,5月期油見101.66美元,4月期油104.48美元,較3月17日111.8美元回落唔少;小麥價亦回落。當經濟正式進入衰退期,商品價格會回落而非上升,因為市民減少消費。通脹對新興國家打擊較大,對OECD國家打擊較少。以香港為例,月入1萬元嘅家庭,有60%收入花响食物上;月入10萬元嘅家庭,只有12%收入花响食物上。當食物價格狂升令CPI上升6.3%時,低收入家庭所受壓力一定較高收入家庭大。同樣道理,印度同中國所面對嘅通脹壓力,必定較美國、歐洲及日本大。

  响倫敦嘅JP摩根證券公司話,大量投資資金正由股票及債券市場流入商品市場。今年2月 28日止共三百六十一隻商品基金持有980億美元商品合約(去年12月共三百四十五隻基金持有800億美元商品合約)。商品市場相較於股票市場或債券市場細好多,只要2%或3%資金由證券市場及債券市場流入,已足以令商品價格爆炸性上升。我老曹認為,商品價格已開始中期調整,宜減持能源股及拋售金礦股(見上兩個星期分析)。

  Patient should be rewarded!响熊市中揸住現金(或等同現金投資)癡癡地等好似好傻,我老曹建議將30%資金入市,目的係「止痕止癢」,而非賺錢(熊市中賺錢係極之困難嘅事)。利用30%資金去炒沙炒石、炒金炒油,但千萬不可動用餘下70%現金。一、唔好再信買入後持有策略。此策略由1967年開始生效,到1997 年結束。1997年後仲有幾多人靠長線投資而發達?二、Dollar-cost Averaging(或叫月供投資法),即每月將一筆定額資金投入市場。1982年起我老曹開始每月一金幣,到2001年一共買入二百四十個金幣,平均計仍蝕本。好彩當金價升上280美元時(寧買當頭起)吸入五百兩,320美元時再吸入五百兩;升上680美元放出五百兩,升上720美元再放出五百兩。見 1000美元後將二百三十個金幣亦放出,只餘下十個金幣用作提醒自己月供投資法係唔得嘅。三、分散投資不如集中投資,全神貫注。去年10月揸十隻股票同揸一隻股票分別唔係好大,除非你嘅分散投資係股票、債券、貴重金屬同房地產啦。四、抗跌力強嘅股份,只代表跌幅細一D,唔代表能逆市上升。五、股票便宜論。呢句最害人—貝爾斯登由去年1月170美元跌至今年3月12日60美元一股,係咪好便宜?本周卻跌落4美元!How cheap is cheap?平嘢冇好,千萬唔好奢望响廟街可以買到真嘅LV手袋或真嘅勞力士表!

蚊年係easy come, easy go。2007年8月17日恒指19386點,去年10月30日恒指31958點,依家又漸向19386點進軍。如將去年8月17日至今呢段日子切除,天下本無事,只係投資者玩完過山車後卻腳步浮浮,你好難話佢聽「天下本無事」。

  由去年最高價計,美國住宅樓已失去2萬億美元市值,全球股市失去5萬億美元市值,未來會否因為美國減幾次息而抵銷全部影響?

  通常通縮出現响美國大選之後,例如1980或2000年。如呢次通縮由2008年第二季開始,係歷史上少見,可以殺大部分商品好友一個措手不及。

  2002、03年格蛇瘋狂減息,令美國GDP止跌回升,點解貝南奇唔可以?理由係2002、03年美國通脹率仍低,減息唔會刺激CPI大幅上升。2008年美國CPI已喺上升中,減息更令CPI加速上升。

  2002及03年CPI剛開始上升,並未構成威脅,格蛇可利用減息刺激GDP上升。2007年第四季美國CPI已進入大升期,減息有如火上加油,加快CPI上升速度,卻未能令GDP止跌回升。

今年次季通脹變通縮

  換言之,同樣係減息,响2002、03年係補品,但到咗2007年第四季至今卻只係火上加油。陰陽共生理論,相信貝仔唔會識,搞到面對大熱症仍用十全大補劑去醫,形成美國經濟火燒心嘅怪病。

  通脹與通縮乃兩股唔同力量,卻係共生,任何一方都不能毀掉另一方。有如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陰盡陽生,陽盡陰生。太陰中有一點陽氣,太陽中亦有一點陰氣,雙生雙尅循環不息。

  2000年至今金價由252美元升到過1000美元,升幅三倍;反觀道指至今只係上上落落;如以金價衡量,道指已回落75%。2000年42盎斯黃金換一股道指,今天11盎斯黃金已可換一股道指。八年後又點?值得注意嘅係,通脹之後係通縮,信貸創造能力隨次按危機爆破而進入收縮期。初期為逃避信貸收縮所帶來影響,資金由股市流向黃金;到今年第二季,黃金會否進入盛極而衰期?

  同七十年代唔同,當年美國政府大印銀紙。呢次聯儲局並冇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只係出售國庫券集資去購買流通能力較差嘅公司債券(mortgage backed bonds),唔構成通貨膨脹(流通貨幣增加),只令過緊嘅信貸變得寬鬆一D。簡單解釋,例如甲因信用不足而借唔到錢,乙有信用為甲做擔保,令甲可以借到錢,以濟燃眉之急,整個過程中並冇增加新貨幣。聯儲局响3月27日拍賣2000億美元國庫券資金借畀金融機構,但金融機構須提供抵押品(mortgage backed bonds)。去年9月至今美元滙價下跌、金價上升、油價上升,係投資者對前景看法改變,而非通貨膨脹(流通貨幣增加)、引發資金由股市流向其他市場嘅結果,而非聯儲局增加貨幣供應(聯儲局只係減息兼提供多D信貸)。

  今年第二季經濟極有可能由通脹轉為通縮,呢點可由波羅的海乾貨輪指數(1985年才有,包括二十六條航線運費,可反映原材料需求)去年11月出現急跌後,今年1月回升,但上周開始又再回落。指數回落理由有二:甲、船隻供應量上升令船租回落。乙、對原材料需求下降令船租回落。1985年至今,指數跌幅超過35%共九次,只有兩次事後係原材料價格回落期。呢次波羅的海指數回落,到底係因為船隻供應上升抑或係原材料需求開始下降?!

金融危機必有大公司破產

 經濟周期可分為四期。一、信貸寬鬆,股市仍在低潮期,例如2002、03年。二、信貸寬鬆,股市在上升中;例如2003年4月至07年10月。三、信貸收緊,股市仍在高潮;例如 2007年8月至10月。四、信貸繼續收緊,股市進入下降軌;例如2008年3月起。相信我地依家已進入第四期。唔少人將信貸(Credit)與利率混為一談,此乃1971年前美元仍同黃金掛鈎時嘅事。自從1972年起美元滙率浮動以來,信貸與利率高低關係唔大,例如2004年6月至06年中係加息期,但信貸仍十分寬鬆。2006年6月至07年7月係利率穩定期,但信貸卻逐漸收緊。

  技術上睇,股市已進入熊市第二期,滿街鮮血入市時機。到底要投資者流幾多血才係滿街鮮血?金融危機一如科網股泡沫爆破,最後必有大公司破產才結束,例如當年英隆事件。呢次次按危機,最終邊個破產?

  1989年6月至1997年8月,負利率令本港樓價上升五倍;去年9月起另一負利率期,唔少人相信可重演1989年6月至97年8月嘅情況。負利率嘅產生可分「需求推動」(Demand push)及「成本推動」(Cost push)兩種。1989年6月至97年8月嗰次係需求推動(本港打工仔年年加薪雙位數)。至於呢次,擔心係成本推動(由2003年9月孫九招限制土地供應,令地價貴、然後樓價貴;反之,2003年9月至今打工仔加薪有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