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2008-03-11

長方形內炒上落

  3月10日,周一。恒生指數一度低見22034.76,形成雙底後反彈,收市22705.05,升203.72,成交869.7億元。3月期指高水,收22799點。後市展望仍長方形走勢內炒上落市。中電(002)升6.2%、港燈(006)升3.5%、中華煤氣(003)升3%、控(005)升2.9%、富士康(2038)升4.4%、信置(083)升4.2%。但新地(016)跌3.2%,因里昂建議減持;紫金(2899)跌3.7%,瑞信建議減持;中國遠洋(1919)跌3.86%。

  滬深三百指數跌4.1%,中鐵建A股以9.08元人民幣發行,今天上牌,收市價11.64元人民幣,升28%;H股13日香港上牌。中國2月份外貿盈餘只有8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跌63%,主要受雪災影響。

  大馬股市下午跌一成而停板一小時,因執政黨大選中失利。

  美元跌至101.95日圓,係2000年1月以來最差。德銀估計,今年第一季美國GDP將出現負增長。日經平均指數今天跌2%。礦務股亦出現全球性大跌,必和必拓跌4.1%。睇礦務股同航運股進入回落期。

  美林北美洲分析員David Rosenberg警告,美國信貸危機仍未過去。豐銀行3月份環球分析亦認為,金融危機將漫長及痛苦,即使聯儲局一再減息,美國亦將面對bumpy landing而非軟陸,極有可能出現W走勢,衰退一直延長到2009年,美元利率最終可見1厘。

資源及能源股係第二隻鞋

  大摩認為,愈愈多證據顯示美國經濟正步入衰退期,並開始影響其他國家經濟,但衰退並未充分股價上反映。2月份美國領先指標較一年前跌1.2%(英國跌1.3%、德國跌1.4%、日本跌1.8%)。唔包括金融股標普五百指數去年仍升6%,過去跌市集中金融股身上,未擴散到其他行業。標普五百指數由去年10月至今回落17%,以2008年估計純利計,未來O只有十三點二倍。1989年至今美股O平均係十六點五倍,現價係咪吸引?1982年熊市結束時,O只有八點七倍,1999年O升至三十倍,牛市結束;2002年10月上一次熊市結束時,O十七點六倍;去年10月股市開始回落前,O亦只有十七倍。O必須連同增長率(G)一齊睇才有用,由於未來純利升幅放緩,1999年起美股又再由高O時代走向低O時代(一如1966至82年)。

  假設今年美國經濟真係陷入衰退,對亞洲區科技股影響又係點?瑞銀表示,以P/BV看,亞洲區科技股仍有15%下跌空間;如以O睇,仍有5%下跌空間。如今年美國經濟只係放緩而非衰退,瑞銀估計以P/BV睇有32%上升能力,以O看有45%升幅。雖然面對人民幣升值及勞工成本上升,以風險報酬率計,今時今日科技股已有投資價值,唔排除第三季可以止跌回升,但必須承受短期波幅。

  根據「N」理論,去年11月至今跌市以金融股、內房股為主,即係第一隻鞋。今年1月22日出現反彈後,第二隻鞋將下跌,即資源股同能源股進入下跌周期,因美國經濟衰退漸漸表面化。

  3月5日中國十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九大措施防止價格過快上漲,包括限制進出口防止玉米深加工業擴張、對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生活必需品進行價格調控。上周菜籽油、豆油、棕梠油等先漲停,周二開始卻一面倒跌停。證明政府政策影響力十分大。

  鐘擺理論自1997年8月起已取代買入後持有策略。自1997年8月起,對買入後持有策略投資者而言係惡劣日子,但對trader而言係一顯身手日子。財富唔再大量創造,卻在大量轉移;股市及股價唔再特定軌道內運行,而係混亂形式,上升之時往往過分上升,回落之時亦往往跌得過分。例如去年8月17日至10月30日恒指差距達12572點或64.8%,三個月利潤可抵得上唔少買入後持有者三年墨守成規回報。經過去年8月至10月狂升後,恒指又三個月內狂跌至2008年1月22日21709點。技術上睇,熊市一期完成,進入熊市二期,即炒上落市。去年8月至10月狂升,證明牛市第三期已完成;去年11月至2008年1月暴跌,相信熊市一期亦完成。今年2月起啤打系數應迅速回落而形成長方形走勢,後市21709至25000點上落。

美經濟將呈W形

  路透社報道,由於美國和歐洲等地出現大量廉價房產,投機性資金正由亞洲地區撤出轉攻歐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大摩、通用電氣、凱雷集團同許多投資機構都進軍亞洲區房地產,呢D投資近年帶來巨大回報。歐美房產2006、07年起回落,摩根大通估計,未來五年美國房價將較高點回落20%。富通投資公司地產部主管Bart Coenraads認為,未來幾年資金將由亞太區房地產撤出,重返歐美房產市場。

  金融危機並非乜新興事物,八十年代香港、九十年代日本、芬蘭、挪威、瑞典、英國亦曾出現,甚至美國亦有儲蓄及貸款危機(S & L Crisis)。如再向後望,七十年代奧地利、加拿大、丹麥;六十年代比利時……,差唔多每個國家都曾經歷過(六十年代香港亦有銀行擠提潮),一般只影響未來兩至三年GDP表現(如處理得好),只有日本因為唔肯面對,卒之拖十三年。痛係必須付出代價,長痛抑或短痛?今年美國大選後,明年新總統上台會大刀闊斧處理,2010年美國經濟復甦機會很大。

  香港中央政府支持下,2003年下半年經濟出現V形反彈。相信除V形反彈外,亦有「U」形反彈,美國2003年復甦應該係「U」形反彈。至於日本係「L」形反彈,即衰十三年然後好番D。最差係「I」形經濟(即崩潰後從此一沉不起),例如貝隆夫人死後阿根廷。估計呢一次美國經濟極有可能出現W形反彈,即今年第四季好番D,明年大選後又再差,明年第四季才出現真正復甦。

  本港財政盈餘1156億港元,相當於GDP 7.2%;加上政府還富於民起刺激作用,今年香港抗衰退能力好強。例如十大建設估計可製造二十五萬個新職位,並有利旅遊業、會議中心及建築業,亦令中下層勞工受惠,令香港今年GDP保持5.2%增長(去年6.2%);加上港元追隨美元貶值及減息效應,對本港房地產可產生支持作用。香港應該唔會再出現類似1997至98年或2000年3月至03年3月模式衰退。現階段港股不宜過分睇淡。

  至於中國,則睇好經濟睇淡A股,理由係A股股價仍然偏高,抗跌能力弱。

  至於台灣,我老曹較樂觀,但台灣GDP同科技項目掛,如美國陷入衰退,台灣經濟無可避免受影響;至於非科技項目,現水平有一定吸引力。

大選後馬來西亞股皆跌

  馬來西亞大選後,強而有力執政黨國民陣線無法獲得三分二絕對控制權,係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以來首次。受惠於棕櫚油價格上升超過一倍,去年馬來西亞經濟相當蓬勃。2003年現任總理巴達維取代馬哈蒂爾,被前總理指摘貪污而坐監安華今年4月14日後可再次參選(亦係呢次大選提前一年舉行部分理由),安華公正黨呢次二百二十二個國會議席中再取三十個(之前只有一個),安華計劃中期選舉中重返國會而成為反對黨領袖。三大反對黨加起來有八十二席,可令執政黨失去三分二絕對優勢。馬來西亞經濟會否步日本或台灣後塵,即黨爭不絕而令經濟停滯不前?

  馬來西亞大選後,無論林吉特以至股市皆大跌,前景令人憂慮。

  中國人口城市化速度達年率2.5%,估計可一直維持到2030年。人類居住城市同鄉村已超過五千年,兩者關係一向係城市人口少、鄉村人口多。直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後,兩者關係才出現重大改變。城市進入工業化需要大量人手,開始吸收來自鄉村過剩生產力,協助城市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工業產品迅速取代鄉村手工藝製品業,鄉村改為只向城市提供大量資源去支持工業上需要,令交通系統發展出來,然後係通訊系統、鐵路系統、港口設施等等。地區貿易漸漸發展成為國與國之間貿易,然後係全球貿易,令更有效交通系統、通訊系統出現,又再加速全球人口流向城市。八十年代全球進入細分工時代,OECD國家大量工序外判,國際貿易增長率更驚人,令新興工業國亦迅速城市化。

  1900年只有歐洲進行工業化,當年全球只有13%人口住城市。1950年美國、日本等國家工業化,全球29%人口住城市;到2005年全球已有49%人口住城市。聯合國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60%人口住城市。2005年歐洲72%人口住城市、北美洲81%、拉丁美洲77%、亞洲40%、非洲38%。未來日子,城市化最快國家地區應包括中國、印度及非洲【圖】。

  城市化第一期。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從事工業,例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珠三角一帶;大量工廠大廈、工人宿舍興建,以容納來自鄉村人口。第二期發展。城市工人富起來,開始消費甚至購買當地住宅留下來,令商場及住宅需求急升,例如九十年代至今珠三角同長三角情況。第三期樓價上升產生財富效應,令大城市工業外移,服務業抬頭。大城市因地價昂貴,導致工業必須外移,例如八十年代至1997年香港。到第三階段,鄉村人口再唔容易湧入城市(因非技術工人唔再吃香),城市人口增長率迅速下降,形成樓價進入調整期。只有經濟向好時,樓價才升值,經濟轉差樓價下跌,例如1990年日本、1997年8月後香港。1997年後內地人仍大量湧入香港,令香港出現新貧窮階級,因為冇技術工人已非香港所需,佢地繼續來港,便成為香港下層社會。

港樓價回升有賴供應減少

  日本1950至70年迅速工業化,令城市人口上升一倍,但日本城市樓價升幅有限,因工人只住工人宿舍,放假後立即回農村。1970至90年日本由輕工業轉向重工業、電腦業及高科技行業,高技術工人可以住城市,唔再回鄉村了,形成日本城市樓價呢二十年狂升。1990年日本樓市泡沫爆破便一直下沉,至2003年才略為復甦,因人口唔再移入大城市。日本過去例子東南亞國家不斷重複,未來亦中國同印度重演。

  香港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冇農村,1960年已有85%人口住城市,1970年起約99.5%人口住城市,即1950至70年本港樓價上升係建基於鄉村人口湧入城市(來自中國內地),1970年起樓價上升係基於港人收入上升對住屋環境要求高,出現高樓價現象。中國物業市場發展應類似日本模式,而非香港模式。城市化將帶動水泥、鋼鐵及能源需求(因70%能源係由建築業及建築物消耗掉)。另一有趣情況係,香港1985年4月1日起受《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港府每年只可賣地五十公頃;但香港最多住宅單位落成日子卻係1989至98年,相信係因為香港經濟轉型成功,令港人買樓能力大升。1997年7月1日起政府賣地限制被取消,白眉董提出八萬五房屋政策,原先計劃係大建住屋,但香港住房單位落成量卻自2000年起迅速減少。換言之,1985至97年樓價上升並非因為供應減少造成,而係由需求急升推動;反之,2003年下半年至今樓價回升,卻真係有賴供應減少支。

內地樓價只係中期調整

  東京住宅1990年前每年住宅單位供應並未因樓價大升而增加,1990年後供應亦未因樓價大跌而減少,每年供應量十分穩定,未因樓價變化幅度大而改變。反觀香港情況,1997年8月後樓價下降,令興建單位減少;如1997年起本港土地供應冇減少話,相信2003年起香港樓價升幅亦極之有限。唔信?請參考東京情況。鬍鬚曾宣布今年增加土地供應,係咪代表香港樓價2008年見頂?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由1978年開始,但工業化進程則由1980年才開始。如參考日本例子,中國工人由1980至2000年以住宿舍為主,賺蚊年便返鄉下。2000年起中國走向重工業、電腦業及高科技行業,技術工人開始大量進駐城市,唔再回農村矣(因技術工人或高級工程師收入大升,令商場及住宅需求急增)。服務業在珠三角及長三角一帶興起,低技術工業開始由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外移,理由係呢D地區地價及生產成本漸漸昂貴,理論上呢個趨勢可一直維持到2020年(二線城市樓價上升,便可支持到2030年),整個階段才全部完成。此所以中央政府近年搞來搞去,但珠三角及長三角一帶樓價調整幅度仍極之有限。我老曹相信,深圳、廣州、上海、天津等地區樓價高峰期2020年而唔係依家,家只係一次中期調整,因此一旦調整完成(估計今年第三季),又係買內房股時機。

  再研究東京現象。1950至70年日本迅業工業化,1970至90年走向重工業、電腦業等高科技發展,但東京固定人口由1960至90年並冇增加,一直維持在41%至42%(即每天有60%人口來自東京以外郊區到東京上班)。高樓價本身原來可阻止人口入住東京!另一更有趣現象漢城。1970年41%人口住漢城,1990年只有33%人口住在漢城,2005年更降至25%。依家有75%人口到漢城上班,放工後離開漢城,返回近郊居住。1996年100%香港人口住香港,2006年又點?政府冇公布呢方面數字。隨1997年7月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及港深兩地交通系統接駁改善──東京現象(因樓價貴而唔住東京)或漢城現象(因交通發達而唔住漢城),會否一早香港出現(即港人已非100%住香港)?上述趨勢對分析未來本港樓價有很大影響。上述情況亦可以國內大城市出現,如樓價太貴,人們寧可住近郊,每天回大城市返工;又或交通改善,人們亦寧選郊區而唔住城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