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2010-04-08

4月6日,周二。復活節剛過,我老曹正好利用假期整理一下手上資料,順便糾正一下大部分人的謬論,證明所謂「投資專家」的推介成 績如何。

過去十三年投資專家大力推介的大熱門股,原來都跑輸大市,持有十三年仍有虧損【表】;反之,1997年很少人留意的江西銅業(358)、青島啤酒(168),尤其是海螺水泥(914),升幅卻極之驚人。我老曹在此提點大家──不要追熱門股,今天的冷門股才可能是未來十年升幅極大的股份。

美元調整後將恢復強勢

去年12月開始,投資大方向是在美元強勢下就商品、黃金、債券、股票及房地產等制定投資策略。去年12月我老曹提議減持商品、黃金及債券,至於股票則是 「Buy on dip」,並估計恒指在19000點至23000點之間上落。上月美國通過醫療改革,長期不利美元,上述影響應長達未來幾個世紀;最近外滙市場把握上述機會壓一壓美滙,但相信美元很快又再恢復強勢。

過去十年,真正出現牛市的是天然資源及新興市場(例如金磚四國);OECD國家股市由日本、美國到歐洲,都只是上落市,沒有出現真正牛市。今天連天然資源價格亦不便宜,新興市場股票亦一樣。經過去年反彈後,由於巴西及俄羅斯過分依賴天然資源,相信係咁先;中國逐漸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印度股市亦不便宜。 2009年起最大改變是中國由出口大國改為消費大國,去年美國人消費10萬億美元、中國人消費1.75萬億美元,未來十年中國人消費每年可上升20%,形成電視機、電子消費品、汽車、房屋等需求十分殷切。可惜這類股份目前P/E已太太太太高矣。

去年股市上升,是中、美、英、日及更多國家央行大合奏,齊齊向金融市場注資的結果,促成股市狂升。今年4月又如何?經過2007-08年狂瀉,以及去年3 月至今年3月大升後,相信道指亦由狂跌暴升期重返平淡無奇期。

4月宜停一停、抖一抖

食有時,睡有時。去年3月通街都是便宜貨可撿,今年3月能夠買得落手的股份已不多。我老曹認為,超過三分二股份已昂貴,餘下三分一或多或少有些缺點。4月 或者是停一停、抖一抖的日子。

許多人都希望學習投資技巧,不少人更開班授徒。其實,要做投資明星,適當培圳是必需,其餘則講天分。每年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有多少人畢業?但有多少個周潤發、劉德華?二、三十歲的人或者需要培訓學習投資技巧,但五、六十歲後的成功投資者,其買賣方式許多時同他的生活態度接近,一切皆如此自然,而非睇什麼走勢。

中國自1979年取得美國最優惠國地位,人民幣1994年同美元掛鈎……。可以講,中美關係愈來愈密切。自2007年10月開始美國出現次按危機,2008年中國大量工人失去職位,同年11月中國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到2010年1月中國同東盟互訂自由貿易協議;換言之,自2009年開始,中美關係又開始疏離。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今年美國向台灣售武、奧巴馬接見達賴喇嘛,以及Google退出中國、人民幣滙價之爭等等等等,中美經歷三十年良好關係後,目前又進入疏離期。中國能否不再依賴美國市場為GDP提供增長動力,改為依賴內需及新興市場(例如東盟)?目前仍然言之過早。

中國仍有十多年繁榮期

外國評論員認為,中國目前經濟情況類似1920年代美國或1980年代日本;利用偏低滙價及高速城市化,令GDP高速增長,最終引發1929年華爾街危機或1990年日股熊市。有意見認為2007年是A股高峰期,到2009年中國房地產狂升已是強弩之末,中國經濟進入外強中乾期。我老曹不同意上述分析,因目前中國經濟只是類似1980年代香港的經濟轉型,由依賴出口轉為依賴消費,應該還有十多年經濟繁榮期。

日本房地產早在1960年代已開始快速上漲,迎來戰後第一輪繁榮期,到1985年日本房地產市場已經歷了兩輪繁榮期,然後進入第三次繁榮期。反觀中國房地 產大規模市場化1998年才開始,即使把1980年至1998年那次亦算進來,亦只是進入第二輪繁榮期。

1985年至1994年日圓升值200%,2005年至2007年人民幣只升值22%。1985年日本人均收入相當於當年美國人 63.8%,1987年已超過美國,1994年更達美國人均收入的一點五倍(來自日圓升值);反之,2009年中國人均收入只等於美國人10%,在可見將來亦不可能超過美國。

然而,今天中國樓市確有泡沫存在,如不好好化解,必然影響經濟健康,一如1981年香港,但絕非1990年日本。

1929年華爾街危機後,凱恩斯主張政府大量增加開支去填補私人消費及企業投資的減少,並在1933年將自己的主張寄給新上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1934 年獲接見。不過,凱恩斯的主張到1937年才付諸實行,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全球,直到七十年代引發惡性通脹為止。其後以佛利民為首的貨幣學派抬頭,1980年被新上台的列根總統採用……。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政府財赤達GDP 5.6%,十倍於危機之前,凱恩斯理論又再盛行。

去年3月開始美股又上升,踏入今年4月,我們是否面對美股反彈完結篇?過去一年美國人均收入減少1.7%、消費品升1.3%,道指卻由去年3月至今上升超 過70%,主因是政府動用接近1萬億美元資金救市。去年美元滙價回落,但去年12月起又回升。

美國十年期債券息率見3.87厘,但由去年11月3.23厘至今已上升20%(如同2008年12月的2.03厘比較,債券跌幅不細也);技術上看,如升 穿4厘息便十分麻煩。反之,美債息率由2厘升至4厘這段時期,雖然不利債券,卻有利股市(資金由債市流向股市)。

市場估計,聯儲局同歐洲央行到明年才會加息,但今年4月起不再向金融市場注資,情況有如去年8月中國人行的做法(寬中帶緊的貨幣政策)。估計今年全球 GDP上升4.2%(美國2.8%、歐洲1%、亞太區不包括日本8.9%)。通脹方面,中國及亞太區升幅較大,美國及歐洲則不大。未來股市出現大幅上升的機會只有20%,因為美國負債太重,而且信貸市場仍未復元,加上刺激經濟政策已用盡。歐洲面對消費力疲弱,亦看不到有大作為。日本似好非好、似淡非淡,仍面對通縮壓力,而且政府負債太重。中國仍在努力解決過熱問題,貨幣政策仍在逐步收緊中。香港房地產則面對另一泡沫,政府正開始着手應付。

股市升跌繫貨幣供應而非利率

常記「三R」理論──即Right time, Right place, Right thing。例如2000年買金,2003年買豪宅,2009年進軍資源股、內房股、內銀股。

2001年上半年我老曹曾批評那些「銀行加息股市跌,銀行減息股市升」的理論,因事實並非如此。例如2001年1月至03年6月美國減息,美股到 2002 年10月才上升,港股到2003年4月才上升。2004年7月起美國一直加息至07年初,美股同港股在這段日子卻大升。2007年9月美元開始減息至08 年12月,美股卻一直下跌至09年3月。上述事實粉碎了「銀行加息股市跌,銀行減息股市升」論!

到今年又有人在電視台上說「加息股市才上升,減息令股市下跌!」有時真的被這些「財經演員」激死!

其實,答案早在1973年出版的 The Stock Market: Theories and Evidence 一書內,該書由芝加哥大學教授James H. Lorie聯同另一位芝大副教授Mary T. Hamilton所撰。兩位教授分析過去一百年美股表現後,結論是貨幣供應改變而非利率升降,才是影響股市升降的真正原因。由放鬆貨幣供應到股市上升,其時差可以從零到二十一個月,平均是八點八個月。反之,由收緊貨幣供應到股市下跌,其時差由零到十一個月,平均六個月。1929年9月華爾街發生危機後,聯儲局要到1932年3月才開始放寬銀根,令道指到1932年6月才止跌回升,即使1929年9月至1932年利率不斷下降。到1936年7月,聯儲局又再抽緊銀根,到1937年3月股市又回落。聯儲局到1937年12月再放寬銀根,美股要到1938年5月才止跌回升。

濫發貨幣未必觸發CPI上升

不過,這次貝南奇在2007年9月已開始放寬銀根,為何美股要到2009年3月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才上升,時差竟達十八個月?The Stock Market一書不是認為:一、利率升降不能影響股市升降;二、貨幣供應改變可令股市升降嗎?2001年9月日本政府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為何日股並沒有止跌回升?另一位作家David Durand在Growth Stocks and the Petersburg Paradox一書中認為:股價除了受貨幣政策影響外,更受P/E及純利增長率影響。在高P/E及企業純利增長回落期,即使增加貨幣供應亦不能改變股市方向,上述便可解釋2001年日本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卻未能令日股上升的理由,以及2007年9月聯儲局雖然立即放寬銀根,股市亦只升多兩個月便大幅回落的理由,因為2007年10月股市P/E太高及企業純利進入回落期,令放寬貨幣政策失去效用。

事實上,在高利率期一樣可以出現經濟泡沫,例如1970年代;在低利率期一樣可以沒有經濟泡沫,例如三十年代的美國。透過增加貨幣供應令股市上升,必須有 以下條件配合才可︰A. 股市處於較低P/E水平;B. 企業在可見將來純利進入上升期。在兩大條件配合下放寬銀根,股市才可止跌回升。

許多人擔心美國貨幣供應大升後遲早引發通脹(指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不少人更以1970至80年金價由35美元升上850美元作為藍本。1979年底雪茄伏上台,到1981年把利率抽升到CPI升幅之上2厘,才成功控制美國通脹率。七十年代美國的經驗令人們認為︰政府增加貨幣供應必然引發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利率必須維持高於CPI升幅2厘才能壓制通脹率。上述又是以偏概全的觀念,因為在五、六十年代美國政府一樣濫發貨幣,卻沒有引發CPI大幅上升。

另一以偏概全的觀念是︰增加貨幣供應必然造成資產泡沫,例子如1985至89年日本以及2005年8月至07年10月的中國。真的嗎?但2001年日本政 府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為何沒有引發另一場資產泡沫?2007年12月美國政府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亦沒有帶來資產泡沫。

貨幣流速影響更大

通貨膨脹其實是指流通貨幣增加,而非指消費物價指數上升。1914年聯儲局未成立前,美國實行金本位,理論上應該沒有通脹,但1913年前美國消費物價指數仍有升有跌。美國聯儲局成立後,理論上今後應沒有通縮,各位又如何解釋1930年至1939年的通縮?事實上,政府增加貨幣供應,上述貨幣如用作購買黃金則令金價升,如購買商品則令商品價升,如買物業則樓價升。在新興國家,由於不少人仍需要多買食物、衣服等必需品,貨幣供應一旦增加,CPI亦必然上升。反之,在發達國家,新增貨幣極少用作增加購買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因此即使貨幣供應大升,CPI升幅仍極之有限,例如去年3月起美國新增貨幣便主要用作購買股票。較貨幣供應影響力更大的是貨幣流速(即金錢從甲手裏流向乙,再流向丙……),上述對CPI的影響力大於貨幣供應。貨幣流速又往往受資產價格升降影響,例如1997年8月至2003年4月香港因樓價回落令香港貨幣流速大減,繼而引發通縮。

成功在於決策與堅持

收到一位年輕讀者來信。他自認讀書成績不好,但對財經興趣十分大,每天花六小時或以上看財經節目、聽財經電台及看財經報紙,並希望我老曹收他為徒。這位年 輕人所犯的錯誤就是太注意財經新聞(Too much attention given to Financial Media),我老曹以此為職業才須如此。作為一般投資者,每天花三十分鐘注意財經新聞已經足夠。成功的投資在於「決策」與「堅持」,例如2009年3月港股出現一浪高於一浪後,你有沒有買股票後一直堅持,直到趨勢改變為止?每天花六小時看財經相關電視節目或聽電台或睇報紙,反會令自己心情十五十六,無法堅持下去。賣出甲股(因有利可圖)買入乙股,最後留下的投資全部都是蝕本貨;當股市開始下跌時,由於不肯止蝕令虧損日漸擴大,此乃80%投資者常犯錯誤。割掉虧損、留下賺錢項目,是投資入門的第一步,但多少人做得到?「追落後」乃投資者常犯錯誤,但對「underperform」的股份 overconfidence,卻是人之常情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