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2009-04-27

進軍新興市場講Timing

4月26日,周日。今年第一季標普五百純利估計下跌37.4%(較上周估計下跌37.8%略減),第二季純利估計跌幅32.6%(4月1日估計跌幅31.7%)。今年標普五百預測P/E十四倍(上周估計為十三點八倍),即分析界相信企業純利下跌週期亦進入穩定期。道氏理論專家羅素認為,技術分析必須有客觀因素支持。雖然截至今年3月9日道指跌幅約50%,但P/E仍然偏高;熊市三期P/E一般都在八倍左右(最少低於十倍),息率則為5至6厘。值得注意嘅系,標普五百指數已形成上升楔形,MACD則出現三浪背馳,另一次調整極可能響5月份出現【圖】。

底特律現象全球化?

美國自1900年起至今衰退期平均只有十四點四個月;戰後兩次超過十四點四個月嘅衰退期為1973-74年及1981-82年。唔少人認為2009年3月道指已見底(因下跌已超過十四點四個月),但戰後嘅最大趨勢令我地呢一代十分「恰皮」嘅形勢改變。呢次改變唔系微軟擊倒IBM,又或蘋果回朝奪取微軟嘅市場佔有率,而系整個價值觀嘅改變(Values-shift)。過去十八個月全球財富失去40%至45%,包括樓價下跌、股市崩潰及OECD國家有四分一人口步入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嘅退休期,最大改變系1946年至1964年出生嘅美國嬰兒潮到2006年開始踏入退休年齡,佢地總共占美國人口四分一,系美國境內最大嘅消費群,造成2007年起全球資產價格回落潮。「Downsizing America」已經響2007年開始!呢次收縮期系綿綿不絕而非週期性。

家嚇美國消費占GDP 70%,相信未來只占65%,然後60%……。例如Circuit City已申請破產,星巴克為生存而戰,Macy在減少百貨店嘅數目……。失業率上升,華爾街已裁員25%至35%,今年首季汽車零售減少37%至50%,連大學慈善基金亦收縮咗25%至30%。美國人工資扣除通脹率自2000年起在下降中,美國人稅務負擔則在上升。

經過大跌後(例如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美股出現大反彈十分正常,但千祈唔好將反彈市講成「牛市」。美國光輝歲月已於2000年結束,艱辛歲月2007年11月開始。至於會否因經濟走下坡引發治安問題而令社會不穩,即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嘅現象變成全國化?木宰羊。

歷史告訴我們,每次重大事件發生後,總有些國家會衰敗,另有些國家抓住歷史機遇而崛起。例如十四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嘅美國崛起、1973年石油危機後嘅德國、日本。呢次金融海嘯後,誰衰退、誰崛起?

2007年夏季開始嘅美國信貸壓碎(credit crunch),已令聯邦基金利率跌至0.25厘,同時令美國股價跌至「替代成本」嘅55%(耶魯大學教授James Tobin估計),為1980年代股市上升以來最低,1974年12月曾一度跌至替代成本的70%。「牛市」短期內系無法出現,在1930年代通縮期,股市反彈幅度可達62%到132%;2009年3月9日開始嘅美股熊市二期第一次反彈(香港系熊市二期第二次反彈),估計升幅唔會細。Julian Robertson(在2000年互聯網高峰期結束老虎基金)決定今年3月複業,吸納物件之一系能源股Occidental Petroleum。油價由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上升接近一倍,由74美元升至147美元,同期美元兌歐羅回落16%。最近油價由2月中35美元之下升至最近50美元之上,升幅42%,鑽油活動較去年同期下降43%,有理由相信今年年底前油價可見60美元,短期石油股有一定吸引力。

千祈唔好被中期調整而影響你長期睇法。要知道2003年至2007年透過信貸膨脹而製造出來嘅最後一個信貸泡沫已爆破,2007年11月起遊戲規則系逢低買、逢高沽。

1933年羅斯福上臺後,推出新經濟政策令經濟復蘇,1937年佢計畫加稅去減少財政赤字,經濟立即回落。美國經濟真正繁榮期要到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貨橫掃全球才正式開始。1990年後日本亦有類似情況,即每次推出刺激經濟方案便令經濟暫時穩定下來,每次政府欲加稅去減少財赤,經濟又滑下來。2009年3月美股在刺激經濟方案下總算穩定下來,但未來日子千萬不可加息或加稅,不然另一次跌市隨時開始。

2009年首季美國利率已降至0.25厘,同1998年日本嘅零利率政策接近;日本透過政府推出一連串挽救行動,結果只令日本經濟唔生唔死。美國政府負債占GDP比率由1989年50%上升到2008年70%;日本政府負債占GDP比率由1989年68%上升到2008年173%。政府負債一旦相當於GDP 100%以上,當地經濟便無法復蘇;2009年美國政府負債亦開始向GDP 100%靠近,各位要小心。

美股市值由2007年10月嘅19.1萬億美元回落到2009年2月嘅9.2萬億美元,共失去10萬億美元;東京股市由2007年6月嘅578萬億日圓下降至2009年2月嘅244萬億日圓;全球股市由63萬億美元回落到2009年3月嘅28萬億美元,下跌56%(或35萬億美元)。美國物業2006年至今失去3.5萬億美元。家嚇美國物業市值仍相當於2008年美國GDP 130%(1985至1999年只相等於GDP 100%至120%;2006年相等於GDP 170%)。換言之,依家美國樓價仍處偏高水準。低利率雖然可阻止樓價及股市進一步回落,但亦同時阻止GDP增長率進一步上升,變成低增長區;結果PEG下降,令股市最終抬唔起頭;擔心美國正漸漸步入上述景況。2006年美國有2萬億美元「現鈔」,同時有50萬億美元「信貸」;2007年9月開始去杠杆化(Deleveraging),引致資產價格大幅跌價及信貸收縮,雖然現鈔供應略為上升,但通縮力量超過通貨膨脹。簡單公式MV=PQ可解釋上述現象。M(貨幣供應)乘V(貨幣流速)等於P(價格升降)乘Q(產品供應量),雖然政府增加M供應,但V卻下降,結果出現P跌價而非升值,除非產品供應量亦下降。

無謂癡癡等另一次牛市重臨

美國3月份新屋動工下跌10.8%,係1940年代至今第二低。利用樓價上升作為提款機(ATM)嘅時代已响2007年結束,令經濟復甦唔可能在2009年甚至2010年出現,因美國消費文化正在改變中。Big money became fast money,人人希望「Buy on dip, sell on rip」,例如恒生指數2008年10月、道指2009年3月完成大拋售後,進入漫長熊市二期。在各國政府大量提供刺激方案後,經濟進入「半杯水」時代,即Not too good and not too bad。香港更因中國政府大力刺激內地經濟,而令香港變相受惠;美國亦因7870億美元刺激方案而令經濟由3月起反彈,連大淡友麥嘉華亦估計標普五百指數可由3月上升到7月;至今已上升29%,估計仍可上升16%,即5、6月份股市繼續睇好。Steve Leuthold乃2008年大淡友,因拋空而賺大錢,自今年3月9日起亦改行睇好,並估計標普五百指數今年年底見1100點,即後市仍可再升30%。佢認為2009年3月9日股價嘅吸引力,係佢從事證券投資四十五年來僅次於1974年;佢認為現水平應投資大價股而非二線股。各位請繼續享受呢次大反彈,記住在惡劣經濟環境下一樣有賺大錢機會,無謂癡癡地等另一次牛市重臨。經過2008年11及12月反彈及2009年3、4月反彈市後,各位唔知學曉在熊市中 Double your money嘅技巧未?

由2007年美國次按債券危機發展成為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並伸延到實體經濟領域,包括中國出口受阻。中國嘅好處係由華爾街包裝出嚟嘅金融衍生產品在內地仍未流行,相對其他國家中國受毒債影響最細。雖然係咁,面對金融危機壓力,西方不但減少對中國投資,甚至拋售在中國嘅資產以自救,形成中國經濟增長步伐也放慢。中央在3月份兩會上提出「三個穩定」: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即中國將以「穩定」政策去應付全球金融危機。由1998年到2007年,中國出口呢架發動機在兩倍於GDP增長率下操作,早已過熱;去年開始冷卻。人民幣在去年兌美元升值9.5%,兌歐羅升幅更大,再加上歐美經濟進入衰退期,出口導向型的「大躍進」去年起停頓下來,今年中國經濟進入軟着陸期。過去服務業在中國一直滯後,今年開始啟動,能否成為中國經濟「新發動機」,帶動另一繁榮期出現?

內房股宜減持

海爾地產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盧鏗响北京嘅「中國房地產變革之路先鋒論壇」中指出,目前開發商土地存量面積乘以容積率等於二十四億方米,今年年底空置商品房面積可能達四億至五億方米,即整個房地產業嘅存貨資產約4萬億元人民幣。內地房地產一天未復甦,中國經濟「保八」有困難。2007年年底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提出房價「拐點論」,曾引起業內極為尖銳嘅質疑與空前激烈爭論,隨後綠地、金地等亦加入減價行列,成為內地樓價下降第一波。去年年初因工程款項及銀行貸款到期,資金壓力與日俱增,開發商被迫降價出售令資金回籠,成為樓價下降第二波。今年3月中央兩會態度明確,短期唔會有新政策,眾多仍在觀望嘅地產商亦加入降價行列,包括瑞安及長和系都在調整重慶南濱路項目,兩岸江景房價更跌破6000元人民幣一方米。在上海,黃金城道商舖和御翠園商業別墅亦降價求售。在全國都在爭論樓市係咪回暖之際,港資房企今年3月在國內卻率先降價拋售。內房股3月份起反彈幅度唔細,2月份內房股市價平均數較資產淨值價低47%,4月份只低21%(歷史性平均低26%),相信內房股反彈好快完成。3月份內地房地產成交回升,但唔代表企業純利回升,唔少內房股減價賣樓令邊際利潤大跌,因此我老曹建議減持內房股。中國房地產必須為2007-08年泡沫付出代價。從目前地產發展商存貨量加上政府推出嘅經濟房政策睇,估計中國需要一段好長日子才能恢復住房供求平衡。預言中國樓市復甦仍言之過早,相信只係另一場小陽春,同時各位應小心「倒春寒」!

日資百貨成與敗的啟示

1970 年代好多外國企業預計香港經濟將日趨繁榮,中產階級人數湧現,於是便在香港大力發展業務,例如日本嘅伊勢丹、西田百貨、松坂屋、崇光百貨、八佰伴等,和記企業亦首先引入「家鄉雞」……。大量購物中心1970年代開始在香港湧現,擺滿高檔商品。今天回望,1970年代進軍香港嘅企業,無一能生存至今(今天的崇光百貨已非昔日嘅日資企業);反之,後期才進入香港嘅日資百貨公司如永旺百貨(984)至今發展良好,並已進軍中國市場!最搞笑係「家鄉雞」近年再由太古(019)引入,至今發展良好。點解同樣係「家鄉雞」,和記企業在1970年代引入唔成功,太古近年引入卻成功?理由係企業對成長嘅預估往往超過經濟發展嘅「實際曲線」。1970年代我老曹月薪不外3000元(當年已屬高薪人士也),但走入去當年日資所開嘅百貨公司,嗰D高檔商品郁不郁一千幾百元一件,相當於我老曹月薪二分一,點樣負擔得起?只能夠Window shopping矣。香港中產階級冒起係1980年代後期嘅事,今天一千幾百元一件商品,大部分中產階級皆可負擔。

唔少日資百貨公司因太早進入香港市場而守唔住紛紛退出,反之遲來嘅吉之島剛好趕上香港中產階級冒起的洪流而日益壯大。點樣評估消費市場的成長速度,而唔會操之過急或太慢,本身就係一項挑戰。中國人口十三億,總有一天會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甚至超過美國同歐洲加起來),但呢個市場成長走勢卻相當複雜(較1970年代香港更複雜),既有內在因素,亦有外來因素,又有政府法規及政策,並非單單只睇政府推動內需,便以為可看好內地消費股同房地產股,不然便犯了1970年代日資企業在港所犯嘅相同錯誤。進軍新興市場,Timing就是一切!
觀察《福布斯》四百位全球最富有人士名單,係一份樂趣。1980年的名單大部分係製造業、石油業,只有三十六位來自金融界;但到咗2008年,四百位中竟有一百位來自金融界及投資界,可見過去二十八年金融業冒起嘅情況。 2009年金融業會否一如1980年嘅製造業或石油業,進入見頂期?

另一方面,四百位中只有七十四位(18.5%)財富來自承繼,五十六位(佔14%)係承繼後再發揚光大;二百七十位(67.5%)係自創;自創者平均財富有39億美元,遠超過承繼者。出身名校佔九十三位(23.2%),其餘都非來自一流大學。證明咗學歷同創富無關,甚至同上一代係咪富有亦關係唔大。你唔發達唔係讀書少,亦唔係因為你冇一個富爸爸,而係因為你冇自強不息!
在股票市場贏錢,唔係因為你係大戶,而係因為你嘅智慧高。智慧非天生,而係來自研究同分析,成功控制感情,唔跟大隊,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每次勝利後,以最快時間忘記它;每次失敗後,必檢討自己錯在哪裏,以後唔再犯相同錯誤。記住進取不忘穩健,但穩健唔代表停滯不前。

6 則留言:

  1. 怎么没有关于中国的?这篇文章不是完整的啊

    回覆刪除
  2. 可以再上載原文嗎?結尾不見了!

    回覆刪除
  3. 1."在股票市場贏錢,唔係因為你係大戶 "即是結尾 ,只是少了空白..大家略過去 ;
    2."內房股宜減持" 即是"关于中国"

    非常感謝曹s'提供其經驗給我們 ^^ ,這些寶貴人生經驗都是書上學不到的道理 ..

    回覆刪除
  4. Thanks for your information.

    回覆刪除